绿色建筑是指在整个使用寿命中都能达到环保和节能作用的建筑。和传统建筑相比,绿色建筑在节水、优化能源使用效率、保护自然资源、产生更少的垃圾、为使用者提供更健康环境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虽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50年前,由于能源极度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就被提出来,但是,直到最近几年,Leadership in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LEED)开始制定和完善行业规则,该概念才真正被用于实践。
LEED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运作和维护建立的分级系统。绿色建筑运动在2008—2009年期间,开始在北美大陆开始快速发展。中国也紧随其后,在最近几年成为新修建的绿色建筑的第三大国家。
绿色建筑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水资源的保护,包括减少用水和提高饮用水的质量。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这些因素已经严重的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该情况,少数在水资源领域中的专家和工程师中的先行者,开始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给排水高级工程师蒋泉源先生,就是这些先行者中的一份子。
蒋泉源先生在给排水的设计领域中,有着辉煌的履历。在过去的15年终,他负责设计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绿色可持续建筑。这些项目的影响力及其巨大,作为享有国际声誉的水资源回收使用的专家,蒋泉源先生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利用雨水作为替代性资源来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他在2010年南湖别院的双功能蓄水池的设计,在中国甚至世界上都是把雨水回收使用系统与庭院景观和生活用水结合在一起的最早期的尝试。南湖别院位于风景区之内,该风景区有限高政策,同时又要满足别院的功能需求。整个别院设计为下沉式庭院,这对给排水设计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蒋泉源天才性的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多雨天气,在庭院景观中设计了一个大型的蓄水池。蓄水池在下雨的时候作为暂时的雨水收集库,被收集的雨水能够持续的被高科技的雨水净化系统回流入景区管道,不断净化成瀑布景观和游泳池用水。有效利用灰水对当地进行灌溉,极大减少了对当地蓄水层的压力。这个项目为他赢得了很多的荣誉,也为中国之后很多雨水回收使用的类似建筑项目提供了一个优秀的案例。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蒋泉源先生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他自己革新性的水资源回收使用系统。作为一个绿色建筑的先行者,他致力于向世人展示在一栋建筑的使用周期中,利用绿色建筑理念来保护水资源是完全可以达成的任务。例如:他设计了一种双功能水资源回收使用系统,回收的水可以用来洗车,冲厕所以及其他对水资源有需求的服务。在2010年—2013年期间,蒋泉源先生负责设计了上海张江高科核心办公区域B2—4地块办公项目的给排水工程。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中国国务院批准的最早一批高科技园区之一。蒋泉源的建筑面积达到了260988平方米。其中有8栋建筑都是2星级绿色建筑。蒋泉源先生通过精确的计算,提出仅仅利用上海本地的雨水,就可以完全满足这些建筑的用水需要。他是最早提出该创新性假设并且在实践中进行验证的人之一。他设计的管道直接连通了雨水蓄水池和厕所、植物灌溉系统以及车库冲洗系统。这个项目在不久的将来会竣工,这些建筑建成之后会成为中国最大的LEED认证的商用建筑之一。这些建筑将成为上海市在环保领域中的骄傲。蒋泉源先生的设计向整个领域显示了利用雨水回收使用为巨型的商用建筑供水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在修建绿色建筑领域中,饱受批评的一点就是绿色建筑极低的投入回报比。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包括中国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最核心因素之一。蒋泉源先生2013年在《建筑知识》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革命性的创新文章,论述了绿色建筑的经济优势。他的原创性研究显示了,以30年使用周期计算,在绿色建筑中使用水资源回收使用的成本,每立方米仅仅为0.76元人民币。而现在传统建筑的该成本则是每立方米5.48元人民币。这篇文章在城市建设部门和房地产商中都引起了热烈反响。
在谈到中国对于绿色建筑这一概念的接受度时,Mahesh Ramanujam 认为其"发展地特别快"," 5 年以前我们来的时候开发商并没有谈绿色建筑,但是今天我们来的时候,很多开发商都在做绿色建筑,有的是政府要求的,有的是开发商,甚至是三线城市的项目主动来找我们要求认证的。"绿色建筑对比传统建筑,在一个长周期内,成本更低。这个观念的形成与传播会让绿色建筑在未来有更多的项目上马。
蒋泉源先生对于中国新一代的绿色建筑的给排水设计来说有革命性的作用。他世界级水准的工作,对于整个城市废水回收使用效率的领域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作为废水回收使用需求最大的国家,其经验对世界其他各国都有极强的借鉴作用,让全世界都受益。